你想要的不仅是自己成功,更是看到别人失败

2009 年,甲骨文收购了 Sun,获得了 Java 的版权。虽然在今年发生过大规模裁员事件,但 1700 亿美元的市值仍在告诉大家,甲骨文依旧屹立在浪潮之巅。

这样一家科技巨头,背后的创始人埃里森却是个不折不扣的“硅谷坏小子”。他经常口无遮拦,曾大肆宣扬“中国威胁论”;他在商业竞争中不择手段,还曾专门派卧底去翻死对头微软公司的垃圾桶;他谎话连篇,甚至对手下的人说,“如果不对用户撒谎就无法成功”;他狂妄自大,有一本传记,名字叫啥呢?《拉里·埃里森和上帝的区别:上帝认为他不是拉里·埃里森》;他私生活丰富多彩,行事高调,挥金如土。埃里森还是乔布斯的好朋友。总之,他有一万种姿势花式上头条,外界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。

从埃里森的成长经历来看,还是相当励志的。他是美国犹太人,1944 年出生于曼哈顿,自小由舅舅一家抚养长大。据本人自述,他的童年是在简陋的出租屋和带枪战的街区中度过的。学生时代的埃里森原本成绩不错,随着养母离世,他的成绩一落千丈,陆续读了三所大学,一个文凭也没拿到。可以说,32 岁以前的埃里森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卢瑟”,妻子离他远去,工作也换了十多个,几乎一无所有。

就像所有的励志故事一样,主人公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折点。1976 年,埃里森在 Ampex 公司结识了鲍勃·米勒(Bob Miner)和奥德斯(Ed Oates)。次年,仨人一起创办了软件开发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,也就是甲骨文的前身。

创业初期,甲骨文就搞定了美国中央情报局(CIA)这样的大客户。当时 CIA 想从 IBM 那里购买系统软件,用来管理海量情报信息,但 IBM 对于数据库系统只有理论,还没计划开发,这就给了甲骨文机会,顺利地拿到了这单生意。甲骨文只用了几个月就交付了产品。虽然产品做得漏洞百出,但并不影响埃里森以此为契机,拿下更大的市场。

有意思的是,甲骨文推出第一款数据产品就命名 2.0,为什么不叫 1.0 呢?因为埃里森认为没有人会买一款初级产品,叫 2.0 是想让市场放心。你看,埃里森就是这样一个“大忽悠”,但不得不承认,他确实是个营销天才。

他给早期的甲骨文定的目标是拿下更大的市场。即便产品质量没那么好,程序漏洞百出,用户怨声载道,这些都可以边做边完善,都有时间慢慢改进,但是市场不等人啊。他必须在第一时间占领规模性市场份额,才能让企业占据一席之地。埃里森曾说,“当市场已经建立好,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 1% 的市场份额呢?非常非常昂贵”。

甲骨文早期时候,埃里森就像个布道者,他不仅到处宣传自家的产品有多么卓越,还经常发表关于“关系数据技术缺陷”的演讲,罗列了关系数据库会出现的问题和甲骨文的解决办法,甚至会在现场演示技术。

凭借出色的营销手段,甲骨文在创立后的第 12 个年头,也就是 1986 年成功上市。在上市的前一年,甲骨文才发布了较为稳定的数据库 5.0 版本。而直到 1992 年的 7.0 版本,才增加了分布式事务处理功能,还有用于应用程序开发的新工具及安全性方法等,才算是把初期对用户许下的承诺全部实现。

硅谷有人对此评价称,“甲骨文公司生逢其时,埃里森将市场放在第一位,拥有普通技术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,总能打败拥有一流技术和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”。除了出色的营销能力,埃里森还喜爱竞争。据说他非常崇拜成吉思汗,并信奉着那句名言:我要的不仅仅是成功,而是其他人都必须失败。即便是在公司内部,也会鼓励销售人员彼此竞争。他曾说过,“任何一笔生意都可能有5个竞争者,其中3个可能是甲骨文公司内部的”。

在与外部的竞争对手们厮杀时,埃里森从不手软,制敌花样繁多。比如面对老对手微软公司时,他不仅多次炮轰对方:“代表全人类向比尔·盖茨开战”,“比尔·盖茨是一种非常有名的病毒”,“罗马帝国都会垮,凭什么微软不会?”他还曾经找来商业间谍,专门翻微软的垃圾桶,把搜集到的关键证据上交给美国司法部门,协助调查微软是否存在垄断行为。一般人派卧底去调查竞争对手,肯定偷偷摸摸低调行事。埃里森却不一样,他大张旗鼓地承认此事是他所为,行事作风非常高调。可能在他的字典里,就没有“低调”、“循规蹈矩”这几个字吧。

2007 年,埃里森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,当时他的财富仅次于比尔·盖茨,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。按理说应该会给年轻人们传授些宝贵经验或者人生建议什么的,但他怎么说呢?我之所以这么成功,就是因为退了三次学。还举了比尔·盖茨、艾伦和戴尔的例子,并怂恿耶鲁学生,赶紧收拾东西带着创意退学……说到这的时候,保安已经上来把这货拖走了。

埃里森就是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,尽管如此,他还是给了年轻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。他曾在自传《速度就是生命》中写道:

“千万不能把产品做得十分完美之后再推出,这样的产品肯定不赚钱。好的产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如果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到百分百完美,很可能会错过迅速占领市场的时机。”

 

埃里森在企业初创时就一边开疆拓土,一边处理烂摊子,一边研发新功能。国内的很多科技公司也是如此。现在这种方式已经成了互联网公司标配,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,一步步接近完美。

埃里森还建议年轻人要培养“第一性原理”思维:思考问题时,要回归到事情的本质,从核心处寻找突破口,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。埃隆·马斯克(Elon Musk)也是这一理论的推崇者,他认为要想借助“第一性原理”实现创新,可以用 8 个字来描述:溯源、拆解、重构和迭代。

今天的故事讲完了,你的收获是什么呢?

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